Marc Andreessen 回顧了早期網路(Internet, 以下統稱互聯網)的發展過程,然後對比了互聯網和加密貨幣與區塊鏈的相似之處。有些歷史沒有親身經歷過確實很讓人遺憾,但幸運的是,我們還能從親歷者的嘴裡聽到一些不為人知的複述。本文來自於著名投資機構 A16z 的廣播 Podcast 節目《From the Internet’s Past to the Future of Crypto》,由專欄作者橙皮書重新編譯、整理和撰寫。
(前情提要:鏈與製作人專欄|Netscape 創辦人:以古鑑今,從網際網路的發展歷史看今天的區塊鏈)
Marc Andreessen 是早期互聯網的參與者,可能也是最好的見證者,因為他完整經歷過了互聯網從邊緣化到主流化的過程。
Andreessen 是第一款瀏覽器網景(Netscape)的創造者,在1993年——這個回頭看標誌著互聯網邁向主流的轉折點—— 年輕的Marc Andreessen坐在了過山車第一排的絕佳位置,他不知道的是,接下來互聯網將帶著他和許許多多的年輕人共同完成一次騰飛。
Marc Andreessen 提到一些很有趣的事情:
在早期,互聯網是被學術圈一小戳少數人使用的,政府和學校投入了主要的資源維護,根據使用協議的規定,互聯網只能被作為個人的、非商業化的使用用途,如果你違反了這一條,會不會因此入獄不知道,但可以確定的是,管理者有權把你從網絡中踢出去,禁止你上網——這對現代人來說,也就跟坐牢差不多了。
直到上網的人越來越多,這個使用協議才做出了修改和讓步,於是在互聯網上從事商業活動因此成為一件可能的事情——現實最終證明了,這件事可能也是互聯網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儘管如此,進行商業活動在當時的互聯網上依然障礙重重。網景和微軟都曾花費了大量的力氣,試圖在瀏覽器上內嵌一個「購買按鈕」,只要點擊這個按鈕,用戶就可以在網上購買一個服務或者一件商品。這件事折騰了很久,最終還是失敗了,失敗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方面,但 Andreessen 提到一個有趣的細節:
網景當時跟MasterCard合作,想要讓用戶可以使用信用卡在瀏覽器上購買東西。MasterCard於是派了一個負責technology visionary 的人過來,這個人相當於 MasterCard 裡最懂互聯網技術的人了,他過來之後直接用手指在屏幕上一頓亂戳——Marc發現,原來這個人不懂得使用鼠標…… 當時蘋果電腦已經出現好幾年了,但這個在MasterCard 擔任 technology visionary 職位的人卻不懂得使用鼠標。
這就是當時的現狀。微軟和網景在忙著打瀏覽器大戰,微軟也想做購買按鈕,他們找了Visa 合作,但比爾蓋茲也沒能搞定這件事。
訪談裡還有很多類似這樣的細節,非常有趣。podcastnotes.org 把這期訪談裡有意思的內容做成了以下的摘要:
一些值得記住的觀點:
- 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與互聯網的發展有許多相似之處。
- 就像很多人認為加密貨幣難以使用 / 難以理解一樣,互聯網在早期也很難用。
- 互聯網的原罪:沒有原生的經濟系統,瀏覽器沒辦法內嵌支付功能,金融交易很難發生。
- 因此,今天互聯網主要的商業模式是基於廣告的模式。
- 而廣告模式的副作用是,它販賣人們焦慮和關注的一切(隱私,數據收集,激勵措施錯位等)。
- 如果加密貨幣 / 區塊鏈在互聯網早期就出現,那麼,將金融交易和支付功能納入互聯網瀏覽器中,就會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
- 這樣一來,就有可能創造出更好的經濟模型和商業模式(與廣告模式相比)。
- 如果按互聯網的時間表來看,區塊鏈現在大概處於~1992-1993(互聯網成為主流之前的時期)。
互聯網的演變
在20世紀80年代,互聯網剛開始時只是學術圈的人們在一個小範圍內使用的東西,後來逐漸走向主流,並成為了全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
去中心化是互聯網早期的關鍵特性,因為最初創建的動機就是為了建立一個可以在核武器攻擊中倖存的網絡,它是冷戰的產物。
許多政府高官和頂級科學家曾一度認為,互聯網無法存在、無法實現規模化,甚至無法被安全使用。
根據可接受使用政策(AUP),在1993年之前,使用互聯網進行商業交易實際上是非法的。
直到1994年,互聯網流量開始起飛,AUP隨即被修改。
通過合法化互聯網的商業用途,可能是1994 – 2000年經濟繁榮發展的直接線索。
區塊鏈領域的谷歌和亞馬遜在哪裡?
一旦互聯網上的商業活動合法化,就會出現一些反對意見。主要爭論的點是:互聯網不夠安全,大公司還沒法利用它。
區塊鏈就像另一個平行世界——在這裡很容易看到它的應用場景,但區塊鏈版的亞馬遜和谷歌在哪裡?
我們可以先回顧下亞馬遜的起源經歷:
第一家網店,實際上是一家名為Future Fantasy Books 的書店,成立於1993年(是的,並不是亞馬遜)。
在書店開設網站後的前兩週,買書的人增加了一倍。
類似網路書店這樣的嘗試,都在為電子商務的探索鋪平道路。
當時沒人知道在網上開店會不會有效果。沒人知道這些業務背後有沒有真正的消費需求。沒人知道在網上做生意安不安全。也沒人知道,互聯網背後到底有沒有一種可行的商業模式。
區塊鏈確實很難用,但互聯網也是如此
主流用戶傾向於認為區塊鏈難以使用/難以理解。但我們要意識到,互聯網在早期也很難訪問(即使對於那些擅長計算機的人來說也是如此)。
沒辦法一鍵上網。1992 – 1993年的計算機很少有接入互聯網的意識。
如果當時你想要訪問互聯網,必須這麼做:
第1步:去書店買一本關於如何使用互聯網的書。「當時有種趨勢,似乎所有的書店都會擺滿關於互聯網的書籍」。
第2步:在每本書中都有一張軟盤,你必須把軟盤加載到你的電腦上,然後軟盤會帶你通過一系列非常繁瑣的指令。
作為用戶,你基本上必須動態地重建整個電腦的操作系統以添加互聯網支持。這樣做挺荒唐的,因為如果你不小心犯了一個錯誤,可能你的計算機就毀了……永遠沒法再用……如果僥倖成功做完了這一步,接下來你覺得你已經準備好可以上網了,但你馬上又需要做另一件事:購買調製解調器。
第3步:購買調製解調器
第4步:配置計算機和調製解調器以相互協作。這又是一個大約38個小步驟的過程,你必須非常仔細地做。
第5步:註冊互聯網服務提供商(ISP)
但你不可能只是在網上google一下看哪裡能找到ISP,你得拿出一本電話簿,在黃頁裡找到一個ISP,然後再給他打電話。
總而言之:區塊鏈比在早期訪問互聯網更容易使用。
好消息是,早期互聯網這麼高的使用門檻,對於上網的人來說也是一個逆向的篩選標準。能上網的人在網上都非常熱情和激動,就像加入海軍陸戰隊。
互聯網的原罪
在互聯網的早期,用戶的瀏覽器中是否應該有某種「購買按鈕」,你只要點擊這個按鈕就能購買產品,就像今天的蘋果應用商店或者亞馬遜上的一鍵式購買。
「人們會認為最明顯的事情就是為互聯網融入花錢的能力」。
因為我們無法在瀏覽器中建立付款按鈕……因此,這就是為什麼今天的互聯網,至少在美國,主要是基於廣告模式。
為什麼沒辦法在瀏覽器中內置一個付款的按鈕?Netscape和微軟當時都做了很多的嘗試,但最終都無法與信用卡公司或銀行成功合作,如果加密貨幣/區塊鏈技術在互聯網早期出現,有沒有可能改變一些東西?
如果當時就有區塊鏈,我們就能夠擁有一個不依賴於中心化的交易系統;如果我們這樣做了……今天互聯網讓人討厭的那些事情,可能有80%都不會成為問題。
另一種可能性:將經濟學與用戶/公司行為結合起來也會變得容易得多。而這些模式才是現實世界的運作方式,你知道某些東西是有價值的,因為有人願意付費。願意付費的人越多,它就越有價值。最終消費者用錢包投票——如果一個產品/服務提供商沒有消失,那它就可以生存下去。
僅僅通過廣告模式,互聯網就已經產生了高速的經濟增長。但如果從一開始,我們就把現實世界這些真實的經濟模型和經濟運作方式,內嵌到瀏覽器中,會怎麼樣?
Marc 繼續補充道:
「我對加密貨幣和區塊鏈如此興奮的原因之一,也是因為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重新審視和修復互聯網原罪的機會。」
加密貨幣現在走到哪一步了?
把它和互聯網進行比較:
- 1965年:Vince Cerf 和Bob Kahn 提出了TCP / IP的最初想法
- 1989年:互聯網出現在大學校園裡,但普通人不會用它
- 1992年:互聯網屬於邊緣化的產品,還未被主流用戶接受,仍然很難使用
- 1994年:互聯網開始成為主流
我感覺區塊鏈像是在1992年或1993年,在那裡的某個地方。
可用性距離主流用戶仍然有很大的差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雖然存在幾個大的應用場景,但仍然需要繼續產品化,提供給更多人用。
「這個時間點感覺快要接近主流用戶的視線了。」
Marc補充道:「1994年,我們並不清楚互聯網是不是會開始大規模增長。如果你在1994年閱讀互聯網的新聞報導,你肯定會覺得,這件事就是個笑話,互聯網是玩具,不嚴肅。 」
鑑於監管環境,美國是否會成為加密貨幣等新興金融技術的中心?
這一點區塊鏈跟互聯網也非常類似。
如果政府在1993年沒有對AUP政策進行更新,互聯網本可以被勒死在襁褓中。
「我很樂觀,我們(美國)擁有足夠數量的人才,創業社區,風險投資,研究型大學,冒險文化……所有必要的原材料都具備了,區塊鏈才能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延伸閱讀:鏈與製作人專欄|Netscape 創辦人:以古鑑今,從網際網路的發展歷史看今天的區塊鏈
?相關報導?
通往Web3.0的發展:區塊鏈與互聯網的不同使命
支付媒介?數位黃金?2020減半? 人們對比特幣最大的誤解
下一個 20 年,Web 3.0 將帶來哪些新商業模式?
《BlockTempo動區動趨》LINE官方號開通囉~立即加入獲得第一手區塊鏈、加密貨幣新聞報導!